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南宋"官窯" 黑胎粉青釉長頸瓶


A "官GUAN" Ware Celadon Vas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D 1127-1279)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高:18公分   Height: 18cm

物件來源: 來自日本資深藏家
(Sources,  Japanese collectors collections)



Purchased from Japan, wooden box.



本件特徵屬於"郊壇下官窯" 
This belongs to [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

(不同電腦會有顏色差異 Different computers will have color difference)



 底部與圈足 Bottom of the bottle__底部的釉層比較薄


顯示原始紀錄是 1912年 , Show original record was in 1912.


(木製底座書寫的原文翻譯 ) 
(Wooden base - Japanese translation )
(內容是致贈給某位官方朋友的禮物)
(The Content is a gift to an official friend)


(烙印): 紀念大佛寺古材製
墨書: 川堯多大人紀念....(語助詞)....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 二月十日
(?)(?)元家主人





關於本件 About this one : 

從這件瓶子所附的木座上的文字可以看出, 這件瓶子可能是那時候做為贈送給某位官方的友人,與木座一起作為有紀念性的禮物 ;
這件瓶子直口,圓唇,長頸,腹部形似梨子形,胎體薄(胎體Mud Body),; 內外滿釉,釉色粉青(Light color) 微帶綠色調,釉的質感溫和滋潤,至少施釉至三層,
外底部的釉較薄 ;圈足(Quanzu) 較高,足端露出深灰胎土(Mud Body),胎土質地細膩, 瓶口邊緣釉薄之處露出深色胎土( Dark gray Mud Body)痕跡,,(事實上查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絕大多數南宋"官窯"的粉青釉色都帶有微微的綠色調,有些甚至是明顯綠色調) ;

這件瓶體釉面分佈長短不同層次的淺褐色開片與冰裂紋開片(crack)交錯; 整體的特徵薄胎,厚釉, "紫口鐵足"(Dark gray mouth and Dark gray circle foot),外觀可以看到二到三層開片,,  完全附合"米內山庸夫" [Mǐ nèi shān yōngfū] 筆記中所說的關於"郊壇下官窯" [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 的特徵的描述; 並且本人也再比對了其它屬於"郊壇下官窯"的殘片!!
南宋時期的黑胎(Dark gray Mud Body)青瓷除了"官窯"之外,其它還有"龍泉窯"與"同屬於浙江的"溪口窯", 但是它們的狀況特徵與真正"官窯"是有差別的!

About this one :
The words on the wooden seat attached to this bottle can be seen,
This bottle may be give as an official friend at that time,
 together with a wooden seat as a memorial gift.

This bottle has a pear shaped belly with a thin carcass (Mud Body),
and a long neck and straight mouth
Inside and outside is covered with glaze, with faint green light greenish blue glaze 
texture feeling, gentle and moist, at least two to three layers of glazing;
Foot (Quanzu) is high, the foot end Exposed  Dark gray clay (Mud Body) fetal fine soil,
The Bottle mouth in the glaze thinnest edge of the  area, exposing the dark tire and 
(mud body)Traces, ( See the "Taipei the Imperi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in fact, 
mos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官GUAN" kiln Light color  blue 
glaze with green tones slightly, some even obvious green); 

This bottle is full of different length of Deep color. light brown and ice cracks 
on slice (crack) interleaved, forming different level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thin tire (Mub body) glaze thick,
"紫口鐵足"(Dark gray mouth and Dark gray circle foot),Appearance can see two to three-tier cracks ,, Fully In line with "米內山庸夫" [Mǐ nèi shān yōngfū] notes ,(The Japanese diplomats in Hangzhou) ;
with regar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郊壇下官窯"[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description; 
And I also compare the other belong to "郊壇下官窯" Broken porcelain pieces !
The Southern Song period 黑胎(Dark gray Mud Body) celadon,in addition to the "官GUAN", the remaining also龍泉"LONGQUAN kiln" and "belong to the "Zhejiang溪口窯Xikou kiln", but their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uly "官GUAN" is differentiated!
wooden box labels on the lid  , At that time and no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
Only marked Celadon.

footnote米內山庸夫 [Mǐ nèi shān yōngfū] Japanese Diplomats stationed in China Hangzhou, the first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organize Kiln Site Information.

關於,杭州市玉皇山南烏龜山麓的"郊壇下官窯", 和杭州市鳳凰山北麓的 "老虎洞官窯" 兩者差別..
一般"鳳凰山的"老虎洞官窯"胎體較厚,釉表面的光澤比較強(類似玻璃光澤);
而"郊壇下官窯"的胎體相對比較薄,釉表面的光澤比較柔和, 可能窯燒的溫度有差別!

"郊壇下官窯" ["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 ____

南宋官窯的發現___從1930年 由當時的日本人"米內山庸夫"[Mǐ nèi shān yōngfū] (任職於中國,杭州的外交官), 等人首先發現"郊壇下官窯"[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以及"修內司官窯"[Xiū nèi xī guā yáo] 以來至今已經87年,
日本人對於中國南宋官窯的研究及重視,還有興趣等等,大致上都早於中國 ;
"米內山庸夫"等人對於發現南宋官窯的重要性,不僅僅因為首先發現與發表,還因為他當時初步發掘並且採集了"郊壇下官窯"大約 487片窯址破片以及一些窯具資料;
這些資料的重要性是在當時窯址地層還未經破壞,堆積層未被擾亂的情況下所挖掘到的材料 ! 這些資料現今已成為研究南宋"官窯"重要材料,尤其是"郊壇下官窯"[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
根據他所歸納出來的幾個重點 ..
一. 全部的"郊壇下"殘片的胎土(Mud Body)都是深灰黑胎(Dark gray-black). (我看過這些殘片的詳細照片資料,至少大多數都是)!
.釉的顏色為粉青與米黃色.
三."郊壇下"的青瓷屬於厚釉, 施釉為兩層或三層,或更多!
四.外觀可以看出有兩層到三層的開片(crack)重疊,(日本語:貫入).
五. 幾乎都具有所謂"紫口鐵足"Dark gray mouth and Dark gray circle foot 的特徵 !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這一些由當事人所整理出來的有關於"郊壇下官窯"的特點,是第一手資料, 是由487 片窯址殘片所歸納出來的; 換句話說如果只是少數一,二十片的殘片的話,那麼它的準確性就可能沒那麼高了, 如果說是487片的窯址殘片所歸納出來的特徵,應該至少可以說就是絕大多數或者幾乎了!!
本人自己也收集了一些南宋"官窯"窯址的殘片,也查看其它地方收藏,提供了參考.


  "郊壇下官窯" ["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
Discovery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官GUAN"Kiln ___ From 1930, the Japanese "米內山庸夫"[Mǐ nèi shān yōngfū] (Representation in China, Hangzhou diplomat), 
first discover "郊壇下官窯"[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 and "修內司官窯""[Xiū nèi xī guā yáo], since that has 87 years.
Because the Japanese for China Southern Song 官 research and attention and interest,
generally earlier than China "米內山庸夫" them for the Southern Song "官GUAN" discovered the importance,
not only because the first discover and published, also because he was initially discover and Excavation of approximately 487 "郊壇下官窯"[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 Shard  residual slice ,and  kiln site more inform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materials is that at that time the "stacked layers" of the kiln sites were still intact,
These materials have now become important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官GUAN" kilns, especially the"郊壇下官窯" [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

According to several points which he summarized..
1. All "郊壇下官窯"[Jiāo tán xià guān yáo] porcelain fragments are(Dark gray-black).
2. The color of the glaze as a  Light- blue and beige-yellow.
3 ."郊壇下官窯" for the celadon glaze thick glaze, a two-tier or three-tier.
4. The appearance of a two-tier to the third tier of the (crack) overlap.
5. Almost a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紫口鐵足"Dark gray mouth and Dark gray 
circle foot.

We must note that some of the five features of "郊壇下官窯" compiled by the parties.
is first-hand information, these are 487 chip kiln site porcelain fragments summarized the ,
I also collected some southern song "官GUAN"kiln porcelain fragments, And other local Collection,


關於前面所說的 第四特點 ,開片 About the fourth point above ..
只要您注意查看陳列台北故宮博物院 (2017今年初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剛舉辦過一場"清朝宮廷收藏12-14世紀青瓷特展", 內容大多數為南宋"官窯",以及元,明兩代的後仿品), 與世界上其它博物館或機構收藏的南宋"官窯"的藏品,請注意..絕大多數的南宋"官窯"都有著深褐.淺褐色或與一些透明冰裂紋的長短"斜網紋"開片Oblique-lines cross-crack交織, (少數是"魚鱗狀"Scales shape cracks 的冰裂紋開片),相互交織成不同層次的效果(這個特點與"哥窯"不同) ;
這是由於當時的加工製作過程與窯燒時的過程,再加上長時間的釉.胎的老化造成的物理現象所共同造成 , 這些真實效果是現今的仿冒品所不能達到 !! 
自然的開片沁色,與人工施加的開片沁色,它的產生原理是不同的!! 許多仿件也會使用化學藥品處理開片,模仿氧化效果---仿件欠缺一些深度.層次和味道!!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見有少數官窯器皿釉面上只是少數幾條線紋, 或甚至也有完全無開片的, 由此可見,當初燒造官窯的時候仍然是希望燒出無開片的器皿.....

關於前面所說的 第五項特點 ,紫口鐵足 About the fifth point above ..
關於"南宋"官窯常說的特徵"紫口鐵足"Dark gray mouth and circle foot __ 事實上審查一件官窯器並不是就這麼簡單看的, 也不是所有南宋官窯都有這樣一致特徵,在口沿部位釉上得比較厚,或是燒的溫度比較低的時候, 口沿部位的釉沒有流淌下來,就不會出現"紫口"(Dark gray mouth)現象!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許多南宋官窯器的收藏品,或者資料已經可以了解這一點 !
 事實上當時南宋"官窯","龍泉窯"使用的釉的原料性質已經比同期其它多數窯窯燒時的流淌性要小許多; 當釉比較厚的時候,可能"紫口"的效果不會明顯!
即使是"米內山庸夫" 所取得的"郊壇下官窯487片殘片許多具都有這樣特徵, 有部分沒有; 也可以說"郊壇下官窯"絕大多數產品器皿具有這樣特徵, 而"修內司官窯"就可能不是這樣, 它的瓷土的色調比較複雜,根據窯址出土所知的資料有淺灰色,深灰與黑色,還有少數的白色胎土!
"紫口鐵足"這一名詞,事實上由 明代"洪武"(1368-1398)朝時期,由曹昭Cáo zhāo 所著作的[格古要論 古窯器論] 裡所提出,
一.明代"洪武"時期距離南宋已有一段時間, 這位曹昭所看到的究竟有多少件東西 ? 
二.他看的是哪一個官窯的產品? 有沒有元代的後仿品?

要能燒出來"紫口鐵足"特徵需要具備那些條件呢 ?
一.必須是深色胎土,
二.在窯燒時溫度不能過低,不會是在"微生燒"狀態The kiln temperature immature (因為大多數的宋代官窯器,為了達到乳濁感與玉質感,刻意將溫度降低,比一般市場上的產品溫度低一些,有許多是屬於"微生燒"狀態), 窯燒溫度剛要剛好到達可以使器皿邊緣部位的釉略為垂 流下來,稍微露出器皿胎土的深色色澤,,我看過有些南宋"官窯"的 殘片燒的溫度過高,而使器口的釉流淌的情形很嚴重;
三. 器皿的器型..尤其是器口部位的角度, 最好是直立或斜直,這樣容易使器口的釉流下來; 如果角度是水平的或是下垂,就不會使釉汁流淌下來,也就不能表現出口邊緣深色的感覺;
我們看到,在"元代","明代"時候有許多所謂"哥窯"Gē yáo ,,它的釉質地非常濃稠 (加了許多"長石"Feldspar 類原料),窯燒的溫度比較低一些,接近微生燒;它同樣是深色胎土,多層施釉,釉裏的成份有些處在半溶解狀態,釉色很淡, 結果即使是很薄細的器口仍然不會出現所謂的"紫口"的效果,因為沒有流淌 !


南宋時期,四川窖藏出土銅器,
 Sichuan cellars unearthed bronze, Southern Song Dynasty,


參考圖__ 杭州市玉皇山南烏龜山 的"郊壇下官窯", 
                    和杭州市鳳凰山的 "老虎洞官窯"



(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本人親自拍照 I personally photographed)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定窯"竹絲刷痕之謎 ?!

The fine rotation marks on the porcelain body!!

"定窯"竹絲刷痕之謎 ?!

What is the "Ding" ware , bamboo brush - 

brush marks?



真的是竹絲刷痕嗎??Is it really a bamboo brush - brush marks?

Or is The hard tool leaves the rotating scratches left ?!



傳統上許多人依賴鑑定"定窯"的幾項特徵之一就是所謂的"竹絲刷痕"bamboo brush - brush marks,
事實上這是瓷胚製作上的瑕疵 (This is the blemish of the porcelain embryo making process)!
而這種類似的修坯細旋紋, 並不是只有"定窯"才有,而是幾乎所有的窯的產品都有!
在觀察"定窯"器皿胎面上,許多(不是全部) 都具有細細的旋紋; 有的較密,有的較疏,有些出現的多,有些出現的少; 有的旋紋排列整齊,有的則是比較亂....
但是如果追根究底,這真的是"竹絲刷痕"嗎? 我看到許多的古陶瓷教學文章裡所說的大家幾乎是內容抄來抄去,千篇一律!! 真不知這種說法從何而來? 或是根本誤解了原來的意思了?!
而從這點上就可以看出許多人在鑑定古陶瓷時候,缺乏真正了解,容易只看表面,人云己云;
一般的說法是,在坯體(mud body) 未乾的時候,使用竹絲刷子修飾胎體表面 !? 這種情形是有的,但絕不是留下這種 單線的細旋紋!!
事實上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 在工匠拉坏完成後,比較講究,比較工細的器皿都會進行修坯的工作,視當時該件器皿的需要,會有好幾個用意...工匠們會使用好幾種不同的修坯工具進行修坯; 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位置區塊,使用不同的工具,,
我所了解的,有好幾個不同地方的窯址都有挖掘出土一些古時候工匠們遺留下來的修坯工具,它們的材質,有些是牛骨製成的,有些是金屬製成的,,是否有竹子製成的?因為竹子材質容易腐爛,現今並沒有發現;
另外我還請教了,觀察了一些現今做陶瓷的師傅們工作的情形;

各位如果比較有概念的,以及仔細觀察的, 應該不難發現在"定窯"器皿上留下來的細旋修痕,根本不是所謂的"竹絲刷痕"!!  


再請參考下面附圖.... Examples of the drawings....




The fine rotation marks on the porcelain body
 "Ding" ware



The fine rotation marks on the porcelain body
 "Ding" ware


The fine rotation marks on the porcelain body
 "Ding" ware

河南省窯口的"白釉劃花碗",外側修胚後所留下的旋紋,顯得較粗糙
The fine rotation marks on the porcelain body.
 white glaze bowl, Relatively rough production, Henan Province



河南省 "磁州窯系"畫花白釉碗的外側, 有許多較細的修坯旋紋
The fine rotation marks on the porcelain body,
Fine scratches modify,  Hebei china




北宋"耀州窯",刻花雙耳罐, 頸部留下的明顯的修坯旋紋
(陝西省博物館)
Yaozhou kil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aanxi Provincial Museum),
Visible traces, in the neck


(工匠在"轆轤"上使用工具修坯 )

(工匠在"轆轤"上使用工具修坯
Artisans use tools to modify porcelain billet on "windlass" )

宋代, 北方窯口出土 修坯與加工工具, 材質是骨骼類
North kiln site unearthed tools, 
Song Dynasty


各位請看這些附圖上器皿表面出現的細細旋紋,都是同心圓的"單線"排列疏鬆而且清晰銳利, 如果是竹刷子刷痕? 請問會是這樣的形狀嗎?
在這上面的細旋修痕都是使用堅硬的"單體"型的工具所產生出來的!
這是工匠拉完胚在轆轤上再使用堅硬的修棒,修刀等工具旋修坯體,使之胎面工整,或是修飾厚度 (或是其它加工),,因為使力與角度的關係,或者是修工的不講究,就偶而會留下這些痕跡, 也有些非常平整,沒有留下這些痕跡!!
剛才說過,不是每一件器皿上都會留有這些痕跡,有些物件修得很工細,完成後會再使用沾濕的刷子,刷飾胎面,使它更平整,,有些作工較粗的坯件,也會使用沾濕的刷子修飾一下胚面,但不會留下附圖裡的銳利旋紋!

**可以仿出修坯的旋紋嗎? .....

答案是肯定的!! 這沒甚麼了不起,其實這是製作上的瑕疵! 只要製作的工匠技巧熟練,就可以仿製出這些類似古陶瓷上的細旋紋來,技巧不好的仿出來的效果就比較不靈活,, 事實上這種旋紋在現代製作的許多陶瓷上一直都有存在,只是人們沒有去注意吧?!
我一直聽說有許多人都依賴這種外觀形象作為"定窯"產品的鑑定依據(還有所謂的"淚痕"..等等),,這是很危險的,並不是每件古代"定窯"產品上都會有這種旋紋, 修坯工整的就不會有; 看"定窯"的 所謂--"淚痕"的時候也是一樣!!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金代 鈞窯紫紅斑,蓮花苞形罐


A RARE PURPLE-SPLASHED 'JUN' 'LOTUS-BUD'      SHAPE CANS, 

 Jin Dynasty (A.D 1115-1234)


 Henan Province, China


 Height: 9.3cm     高:9.3公分





  2016年11月發表    Advertising in November 2016.
 (照片顏色在不同電腦會有偏差  The color will be different on different computers).





以蓮花花苞形命名




(name) 命名____
這類器型人們各憑感覺給它取了不同命名... 有叫"雞心罐"(Chicken - Heart Shape),
有叫"蓮子罐"(Lotus - seed shape), 有叫"桃型罐"(Peach-shape), 歐美與拍賣會上 則普遍稱之為 "蓮花苞罐"(Lotus bud - shape),
我則認為以"蓮花苞"稱呼它 頗為型像合適, 蓮花紋飾也一直是古陶瓷裡作為紋飾的主角之一,認識它的人較多,並且其感覺上品相優雅;

 (use) 用途....
主要作為儲藏的使用..有一種類似的器型做為水盂供磨墨時搭配, 有的造型搭配蓋子,作為放薰香香丸使用,有作為儲放茶末使用, 這在 宋.元 時期很常見.. 在中國山西省元代墓曾出土壁畫中就有描繪 僕人正在備茶的情形, 桌上就有一只這樣的罐子,請參考下面附圖;
本件器口邊緣刮去一圈釉,在當時是有搭配蓋子使用,,不過並不是所有有搭配蓋子的這類造型的罐子都會在器口邊緣刮除一圈釉 (請查看附圖與其它報告), 這可能與用途有關!

(Another use)
"備茶圖" 山西興縣,元代至大二年墓壁畫 (桌上藍色圈起的罐子,是茶葉末罐 )
A servant prepares tea sets,
Also as a storage of tea powder  (Frescoes of the tombs of the Yuan Dynasty)
(圖取自"中國文物考古出版)



 "鈞窯"的特性與 真假鑑定的概念___
Characteristics of "Jun ware" and the Concept of True and False Identification___


雖然"鈞窯"的構成元素並不複雜,而是性質比較抽象, 不同朝代各具特色,它的生產窯口地區眾多, 胎.釉.色塊變化,質地 等等這些的細微變化不少,,所以不要只背少數幾件的幾個特徵 ; 
重點要了解不同時期鈞窯的乳濁的各種暈散流淌變化,各種色斑暈散不同的變化,
不同時期的胎,釉 還有製作工藝各有不同變化 ;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做的研究,或是了解都是片段的, 甚至只是拿幾件樣品記一下特徵,就這樣而已,這樣是很片段的 !!
現在許多高級仿品都能做出和 真品幾乎一樣的外表的的色澤.乳濁的各種特徵,  真品與仿品差別距離是很小的,,只是仿品它沒有老化的現象與老化特徵 !! 



The concept of "Jun"Yao identification ____

      Jun ware are more abstract and are more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y are produced by transparent glaze, emulsifying elements and special glaze(copper and iron elements).
      The normal porcelain genre consists of visible hardware and invisible software.
Nowadays,  fake porcelain can be more than 90% identical as the real ones in lifelike scale. (Bubbles,  of color blocks, and emulsifying traitscan ,Glaze flow).

      During technical appraisal, you have to be rich in experiences, and read, study, and conduct the task for a long time. Do not want any shortcuts. 
The point is to identify the degree of aging in glaze and color and  Mud Body texture .
Color and color flow and halo scattered changes must be very natural.


鑑定一件瓷器的技術上可以分成"硬體"以及"軟體"兩個方向.... 
(Identification of a porcelain technically,Can be divided into "hardware" and "software" two directions ),
硬體是有形的方面, 軟體是指無形的方面 ("Hardware" is tangible, the "software" refers to intangible aspects);
硬體是剛才所說的幾個要素,而軟體指的就是無形的"老化與皮殼"甚至是質地的問題 ......有形的容易仿,無形的不容易仿!!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No pain, no gain
我們如何研究"鈞窯" ....
Our learn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1)二十多年來不斷的接觸實物,長時期累積經驗 !

(2)研究"鈞窯" 胎與釉的不同變化特徵....各種胎土,各種釉的變化,

紫紅斑各種色塊.暈散變化效果 研究 !
研究鈞窯各種新舊 ,老化變化 !

(3)不斷研究各種鈞窯資料報告.書籍,出土報告, 窯址報告...等等作參考 !

(4)廣泛收集鈞窯殘件破片資料,作為分析研究!

(5)對世界上各國,各主要博物館,基金會及名聲卓著古董商的絕大多數已公開的

     鈞窯收藏品 ,逐一研究分析!
 
(6)對至少20年來國際主要拍賣公司絕大多數可信賴的拍件, 逐一做分析!

(7)長期追蹤收集仿品資料比對觀察!


請問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做功課??
這就是如同清代初期的繪畫大師"石濤"Shí tāo (1642-1707) 所說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意義!
以上在此提供給各位同好們參考!


同類器型參考...The same type of vessel


Bonhms Auctions,  2015年,紐約 


JUN Ware lids and cans "Metropolitan" Museum New York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



 類似的物件.... 
Similar  the color and splashed halo effect....



中國,河南省禹州市博物館 收藏
Yuzhou City Museum, Henan Province, China


芝加哥博物館  Chicago Museum
(鈞窯小碗  "Jun ware" small bowl)

Sotheby's 香港2014年10月
鈞窯小碗 ,直徑8.7cm






======================================================================




仿品舉例____ Examples of fakes


**本店收集有許多最新的"鈞窯"仿品資料, 以及實物 !
We collect information on many of the latest fakes!

這裡只是舉例一小部份仿品, 就如同真品一般,仿製品的樣貌也有各種變化...





 

(本圖取自中國大陸網站)





(國外某小型拍賣網站)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北宋早期"登封窯"白釉深剔花菊花紋蓋罐


A FINELY CARVED 'DENGFENG Kiln' JAR  AND COVER, 

An early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D 960-1020)


 China,  Henan Province ,Dengfeng


 Cizhou Ware system


高: 13公分   Height: 13c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pril-May 2016 advertisement 廣告)   
                                              

深剔刻花 緣起....origin....(Three-dimensional carving)


由一個開始興盛的朝代,醞釀發展起來一種既華麗又莊嚴,而又帶著有純樸的北方風格所製作出來的生活器皿; ....這種深剔花雕刻 (Three-dimensional carving)的風格由五代晚期一直延伸到北宋中期左右.... 至於是如何的啟發這種剔技巧的 ? 有學者認為可能起源於模仿 漆器的"剔犀", 或是石雕技術,,也有可能,但我依據驗證的資料看認為木雕,甚至金銀器或者玉器雕刻等等 都有可能啟發這種在瓷器上技巧的運用, 因為這幾項使用的題材.紋飾,也都接近磁器上所表現的紋飾 (如附圖)..尤其是許多窯口的器型,紋飾,表現技巧和題材,它們的發展初期都與金銀器 息息相關 ;                                                                                                                  


唐代 金銀器上的"鏨金",啟發了瓷器上剔花技巧 Gold and silver utensils.

遼代的貼金石雕枕, 側面的刻花與瓷器上的一樣 stone carving.
(圖取自 CANS雜誌)
遼代穿蓮水鴨帶頭,類似瓷器上側刀刻花的效果   jade carving.
(圖片取自google 網路)


宋代的漆器雕刻  lacquerware.

深剔雕刻,它是起源於哪個窯口 ?(窯口 Producing areas ) 至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依據,不過筆者認為應是五代的耀州"黃堡窯" ,耀州窯不僅是歷史悠久,前身且在五代時期,已經是燒製進貢給五代王朝"後周" "柴世宗"的"柴窯",其聲名顯赫 !
"耀州窯"在五代時期所制作的深剔花產品,其成熟度很高,作品很精緻(附圖C1.C2), 並且在登封的"前庄窯"與附近的"曲河窯",它的細線劃花產品技巧是晚於"耀州窯"的 ,有可能是學習來自"耀州窯";
而在南邊的河南"禹州鈞台窯"址,也有出土器型跟五代時期類似的減地剔花水注,時間至少在五代晚期,可能稍晚於"耀州窯"(見附圖);
磁州窯系剔花尤其深剔花,是磁州窯中的高端產品,  這一類的磁州窯風格產品現在經由考古發掘報告,主要產地在於 河南省的"登封市" 宣化鎮的"前庄窯"地區, "前庄窯" (又稱"白沙窯" 因為臨近白沙水庫),該窯起源於唐代時期;
其它生產的窯口除"耀州窯"外還有"定窯","當陽峪窯","磁州窯", 禹州"鈞台窯",以及
"魯山窯"等; 但是以 登封"前庄窯"它的產品,除了工精緻之外,它生產的時間較長,產品種類較多;

這類的雕刻技巧,所運用的是高浮雕技術, 我們從現有的例子觀察,它運用"減地法"雕刻,使用刀具劃出所要的紋飾圖案後,再慢慢用側刀或平口刀,將不要的地子去除....在開始較初的階段(在五代時期到北宋初 )多數產品下刀刻得比較深,地子去除的比較平,儘量不要有使用側刀後留下的凸起的地子(參考附圖 9,17) ...而發展到了後面階段,大約接近北宋早期以後,就開始刻得比較淺了,少數產品的地子剔得比較平,大多數則經常會留下清楚明顯的側刀,地子也沒有剔平;

**發展模仿....development of....

 "定窯"也有這類深剔花產品,如附圖的 一件"定窯"五代深剔花牡丹紋執壺, 同樣是深剔花產品 耀州窯深剔花,雙流壺 (圖.18) 佛利爾美術館收藏 FREER GALLERY OF ART  ;  還有一件現藏於"定縣博物館" 北宋早期(995年)的白釉淨瓶,高60公分(圖19) 腹部上下立體蓮瓣中間則剔地刻出花卉紋;
早期"當陽峪窯"與"磁州窯"剔花刻工較淺(參考附圖 11),並沒有像登封窯,或耀州或定窯下刀那麼深剔雕刻 , 到了大約北宋中期轉變發展成一種風格比較活潑的淺剔花產品(參考圖11-1, 11-2), 這其中又有幾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一個是"白釉剔花"一個是"黑釉剔花"與"白地黑釉剔花"與"白(黑)剔花加綠釉"產品....
大約到了北宋中期"當陽峪窯"與"磁州窯"發展出較活潑的淺剔花風格是否是受到北方"定窯"的影響 ? 答案是可能的, 因為"耀州窯" 後來並沒有發展出淺剔花風格, 而是直接發展出了側刀雕刻風格,反而變成刻花; 而當陽峪與磁州這兩個窯,它的許多產品都模仿來自於 "定窯"!
下面敘述"定窯"的剔花發展....
"定窯" 在較為圖案式的深剔花刻工之後有發展了淺剔花刻工, "定窯"的這類淺剔花雕刻產品可參考 巴黎"居美博物館" 有一件(白釉蓮瓣刻花龍嘴執壺 ,附圖21) 肩部紋飾即是, 這一件的雕刻風格比較接近北宋中期以後的"窯"刻花風格 ;另一件法國"國立亞洲藝術館"的一件(白釉刻牡丹紋葫蘆型執壺 ,附圖 22), 這件執壺它的剔花雕刻風格與北宋早.中期的"越窯"浮雕式剔刻花風格相似;  還有河北"定窯博物館"的一件(白釉鼓釘獅紐牡丹紋蓋罐 圖23 )這件的剔花淺,生產的時間較晚一些;

"耀州窯"深剔花技巧,發展到了接近北宋中期時,開始出現使用深深的側刀刻下紋飾的地子,而不剔平底子 , 代表性如 : 北宋(1048年)陝西李氏家族墓所出土一件"耀州窯" 青瓷深刻花罐, 完全以深側刀刻出紋飾 , 而這個時期也正是"耀州窯"的剔花與刻花工藝的過度期,過不久完全被大家所熟知的"側刀刻花法"所取代,它的風格活潑,發展延續的時間很久,一直到元代 ;
而且它的影響還使周邊的窯口形成了 "耀州窯系",甚至,連遠至廣東地區的窯口,都有模仿其產品;

不過奇怪的是,為何"磁州窯"的剔花工藝並沒有演變成如"耀州窯"與"定窯"般的側刀刻花法?!
而 "耀州窯"與"定窯"這兩大窯卻都發展出了風格活潑的_側刀刻花法 ?!
 ---其中最大原因或許是"耀州窯" 的工藝發展一直受到了南方的"越窯"所影響 ,"越窯"到了北宋中期發展出了 側刀刻花技巧的工藝, 而"當陽峪窯"與"磁州窯"從深剔花到淺剔花,風格只是稍微改變得比較寫意而已 ;
其實,從各個窯口的發展與歷史演變我們可以知道,不同窯口之間它的燒造技術,技巧.紋飾...等等,之間會互相學習. 模仿,甚至工匠之間也會相互交流;
眾所周知,五代的耀州窯發展階段,它的紋飾.雕刻工藝技巧許多來自於南方的"越窯",定窯與越窯在器型紋飾上也時常有雷同的地方,,龍泉早期承襲越窯,湖田窯與定窯也是 ;
大多數的窯口它們的工藝發展,既存著互相影響學習,也存在著相互競爭的關係,,既要求發展,也要求自己的風格,我們也可以經常發現,..哪一個窯口有暢銷的產品時,它的紋飾,器型,別的窯口亦會跟著模仿,情形就跟現在我們的社會一樣 ;
經常可以在一些窯址發掘中發現其它窯口的產品殘件,例如: 在"耀州窯"址發現"越窯"的殘件破片;在"越窯"窯址發現有"定窯" 的殘件; 而在"汝窯"的窯址也發現有"越窯" 產品破片....等等!


**真品與仿品的區別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iginal and counterfeit products in ancient times____  

釉的質地不同, 老化與皮殼,工藝製作細節....

glaze raw materials, aging, detail Differences.....

第一,在我檢視與接觸了至少有二十多件這類的高級仿品,一方面再與相關的物件,殘件和相關研究資料比較的結果; 真正老件與仿品使用的"釉",在材料上的成份上不同, 而表現出不同的質地上的效果差異 ;  但是胎土的差異不大,因為當地現在仍然可以取得與以前相同的瓷土; 有人問我如果仿品變更了釉的配方的話呢 ? 新燒的就是新燒,不會有老化,並且新燒仿舊也必須經過人工處理, 鑑定時候都要一起檢驗其它元素!
第二 ,最大的差異當然是釉,露出的土胎的老化與皮殼...而這也是一般人忽略或是比較缺乏經驗的一環 ,(請參考 2024年4月 "耀州窯"花口尊,的文章內容).
大多數人沒有建立起這種概念,或是經驗,,只能依賴土垢,土沁, 或是單純的看刻工,所以無形中形成了自己進步的障礙 ...土垢.土沁只是輔助,也可以造假 !
第三 ,在工藝表現的一些細節差異....需透過細心與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多看多比較; 到代真品老件所涵蓋的生產年份範圍大,而仿冒品取樣範圍狹小;
通常仿冒品 所呈現的結果是制式,呆板刻板,缺乏原始真品所具有的各種自然細節 !
這些細節是在當時那樣的自然的製作環境裡所形成,以及在歷經過千百年時間
的變化所形成, 仿冒品很難製作出這些效果!!
並且,在學習上千萬不可以只取一,二件 來當作所有的標準,這叫"以偏概全"很危險!!

                                                                       

CARVED 'DENGFENG Kiln' JAR  AND COVER
北宋"登封窯"白釉菊瓣紋深剔花蓋罐.


  the other side 另一面

生生不息圓滿的律動和節奏.......

a lid_Chrysanthemum , Seen from above 蓋子的上面
俯視是 菊花變體紋,這種裝飾在北方非常流行


參考圖__ 山西省 出土金代的紅綠彩蓋子的相同紋飾__菊花紋,
這種菊瓣紋的蓋子紋飾,使用非常普遍, 經常使用在罐子或梅瓶的頂部,
a jar lid__Chrysanthemum  , The same pattern as the lid (山西博物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窯址出土樣本,以及國外博物館所收藏與拍賣的珍品


  Kiln unearthed samples and museum collections,
  Northern Song Dynasty early - to mid



圖 5_菊花紋 深剔花壺殘件
(河南省 登封陶瓷博物館 Dengfeng  Ceramics Museum China)



圖 6_牡丹紋小壺殘件_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收藏.
(圖片取自窯址報告)
Henan Province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of.

圖 7_ 牡丹紋罐子殘件_河南省考古研究所
Henan Province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of.


H23cm_
圖 8_荷蘭 Netherlands Bosch Reitz 舊藏,
由佳士得倫敦,2013年11月拍賣
                                                               

D13cm_原香港"奉文堂"收藏, 北宋"登封窯"深剔花罐
Bomhams HK, 2014.10.9 拍賣


美國"明尼亞波利博物館"
United States, Minneapolis Museum




圖10_北宋深剔花盤口長頸瓶
(美國 波士頓佛利爾博物館藏  FREER GALLERY OF ART, USA)


圖 11_北宋早中期,"當陽峪窯" 剔花罐.
Dangyangyu Kilns,
北京故宮博物院 Beijing Palace Museum in


                                                                
本人所出售  For sale by me

                                                                

                                                  圖11-1
本人所出售_北宋"磁州窯"白釉剔花大罐 For sale by me
                                                           



圖11-2
Northern Song , Dangyangyu Kilns 北宋河南"當陽峪窯" ,
白釉剔花蓋罐 __(內蒙古博物館)



河南省"登封窯"的地理位置圖___

Position on the map___



圖12_"登封窯"的"前庄"窯址群,位於"宣化鎮"白沙水庫旁,所以又名"白沙窯".
Kiln loc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Dengfe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冒品的例子____Examples of fakes

我所購買收集的一部份仿製品___

圖13.牡丹紋蓋罐

                                                              
                                                 
                                                             
                                                            圖.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代 到北宋早期"耀州窯" 與"定窯" 深剔花雕刻產品 

Other kiln reference, the Five Dynasties -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圖17_五代 Five Dynasties_鳳首虎嘴 牡丹紋倒裝提樑壺.
   (耀州博物館藏 Yaozhou Museum )


                

圖18_五代 Five Dynasties_耀州窯深剔花,雙流壺 
(佛利爾美術館藏 FREER GALLERY OF ART )




圖 19_北宋(995年)定窯 淨瓶(局部) ,腹部深剔花紋蓮瓣,
河北 定縣 淨眾院塔基出土  Hebei Dingzhou Museum





圖22_Five Dynasties_這種風格器型的注子,由唐代發展而來,
到了五代略有改變,
本件是典型的五代風格, 至少証明 "磁州窯"系,在五代晚期已開始出現
這類剔花的產品,. 這件屬禹州鈞台窯,剔工較淺, 因胎土色較淺,
在剔釉露胎的地方塗上黑色化妝土 ,
(圖取自河南"禹州鈞窯窯址報告") YuZhouShi Juntai kiln unearth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類型的罐子與用途___Similar Products and Uses  

   Tea Set----The tea powder cans

(這種形式蓋罐口較小,多使用於儲存茶末, 有一種是置放蜜餞的型體類似
罐口較寬, 罐身腹部較淺,有墓葬出土報告證明 ).

Northern white porcelain.
山西博物館藏, 遼代或北宋早期 白釉蓋罐,
 (圖取自網路)

Yaozhou "耀州博物館"藏
 遼寧 法庫"葉茂台"出土,遼代早期(970--),耀州窯刻花蓋罐.


Jizhou Kiln  南宋 "吉州窯" 畫花蓋罐.
(圖取自2016年 香港佳士得網站).

Tomb  murals _____


紅色箭頭所指就是白釉儲放茶末蓋罐,
Liao Dynasty 遼代中期,河北宣化墓葬壁畫 (備茶圖),(圖取自網路).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晚期,河南登封墓葬壁畫 備茶圖,
左邊侍女手持類似刻畫花的罐子,正用茶則從罐中取出茶末置入盞中
Jar left of the Figure, (Northern Song Dynasty, unearthed in in Henan murals)
(圖取自網路)


Yuan period 元代 至元二年,山西墓葬壁畫的備茶圖,
紅色箭頭所指就是茶末蓋罐.
極似上面附圖的"吉州窯"蓋罐,(圖片 孫機先生 重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