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南宋 龍泉窯 鳳耳槌瓶 _龍泉窯不是乳濁釉

龍泉窯不是乳濁釉!

Longquan celadon Phoenix-type Handles mallet vas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D 1127-1279)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Longquan County

高:27.7公分   Height:27.7cm



2013年7月廣告 CANS藝術雜誌廣告
( Color depending on the PC will be error)


重點..認為龍泉窯是"乳濁釉",是一個誤解,很容易造成誤導.....

**幾個步驟就可以完成檢驗,釐清真相...
  1.使用放大鏡觀察大量的"龍泉窯"的殘件與破片!
  2.觀察各主要博物館所收藏的"龍泉窯"藏品的細節資料 !
  3.大量的觀察可信賴來源的"龍泉窯"收藏品 !

南宋龍泉的這種所謂乳濁性釉的效果 ,早在唐代的"邢窯",或"唐代"定窯" 或者五代的"柴窯"的釉裏就已發現這種成份, 更具體的是"汝窯"....
在當時這些窯所使用的釉的成份裏,已經或多或少的包含了我們這裡所說的..镸石(feldspars).石英(quartz)及硅體類(silicas)成份;
當然,當時的人並不知道甚麼是"長石",它們只是根據經驗或找尋新材料使用 ,不像現代人這麼刻意地在陶瓷製作上的使用!!
龍泉窯的釉是透明釉,所謂乳濁效果來自於釉料成份中的"碱土金屬礦物與"長石"(feldspars)類成份 (其中包含"石英"(quartz)(Sio2)),"龍泉窯"影響來自"官窯",可能在北宋晚期時候已經開始受到北方"汝窯"所影響了,,官窯的溫度刻意較低,甚至有些是微生燒,顏色非常淡白,釉裡的長石碱土類成份幾乎只是初步溶解,,而且重複施釉後又再次加強乳濁效果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釉的質地感覺較溫潤,淡淡的青色,感覺又有玉的效果;
龍泉窯的"乳濁現象"的效果,它的乳濁濃度變化是會改變的,它是在窯燒過程用技術控制溫度,當窯燒溫度提升到一定溫度與時間後, 釉裏的乳濁效果便會變少甚至消失,真正的"乳濁釉"的乳濁體是不會改變的, 兩者的釉藥成份不同 (請參考"陶瓷釉藥學") .....

龍泉窯不是"乳濁釉"__ Longquan celadon  not "opaque(乳濁) glaze",

Belong transparent glaze.

Longquan  celadon not "opaque glaze", opaque phenomenon is because...

Quartz, Feldspars  and alkaline earth element (SiO2 ,AiSi308)... The  not completely dissolved,

 "Jun Ware" (鈞窯), "Jizhou Ware"(吉州窯)  is truly opaque glaze .


龍泉窯瓷常被誤認為是"乳濁釉",事實上龍泉瓷釉是屬於透明釉的一種,只不過到了南宋這個時期的龍泉窯,
它的釉質結構已經由北宋 (最晚南宋早期以前)的那種草木石灰鈣釉為主要構造的性質,轉變成以增加镸石(feldspars) 類碱土礦物成份為重要構造的石灰-碱釉性質,這是一種結構體,同時也是一種"融合體"....這是古陶瓷的釉料性質的一大轉變 !!
事實上到北宋晚期的"耀州窯,"釉質已經開始轉變, 時間略晚一些,南邊不遠的"汝窯"則更明顯,"汝窯"釉原料中加用的"瑪瑙"就是"石英"(quartz)(Sio2),,不只是石英,"汝窯"釉中的镸石類物質含量,比起同時期其它窯,也已增加(因為石英,瑪瑙的熔點很高,必須加入長石幫助溶解)!
也許受到了相互學習模仿的影響,各位注意觀察有一部分,北宋晚期的"龍泉窯"它的釉質特徵也已開始轉變了,不只釉變厚,變濃稠,乳濁感增加,玉質感也感覺明顯;

 這類镸石(feldspars).石英(quartz)及硅體類(silicas)的特性,能使瓷器燒成後釉質強度增強, 釉變得濃稠,增加胎釉結合度,

也使釉質的強度增加,抗腐蝕性增強,  所以這也是為甚麼大部份的龍泉瓷經歷了近千年它的釉面看起來仍能保持完好;
不像北宋以前龍泉窯,或是越窯的釉面,很多保存狀況不佳, 容易被土咬.土沁(Soil eroded),甚至剝釉,草木石灰鈣釉很容易被土壤浸蝕風化,當時施釉薄也是原因之一,釉的質地特性才是主要的因素!

而釉裏所含的乳濁體事實上是來自扵內部釉料中所含的石英(汝窯的釉中加的瑪瑙也是石英的一種),镸石與硅體類等的半溶解狀態現象,,是窯工們刻意以控制窯燒溫度及助溶劑,來達到所要的燒成效果,這個觀念影響主要來自"汝窯"與南宋"官窯", 並且它的重複施釉現象,也加強這種效果!
事實上南宋時,有些溫度比較高的產品,或許多南宋晚期"梅子青釉",或元代,明代 的龍泉窯產品,因為燒的溫度提高, 釉中的類似乳濁體已經几乎完全溶解,使釉質變得比較清透了! (長石類的溶點大約1200多度,大約一千度開始融解,
梅子青釉的窯燒溫度大約1250c-1280c度之間, 這個溫度的測定是大約,有些達到1300c度以上),釉料中"石英"(quartz) 的溶點比較高,但是"長石"(feldspars),則可以當它的助溶劑;
對於窯燒稍有概念者都知道,可能為了獲得溫潤的玉質感,(顯然跟宮廷喜好有關),從汝窯開始到南宋官窯,窯工們都刻意把溫度壓低,有些胎.釉 都還呈现微生燒現象,_這樣子氣泡大都鎖在釉中,還未昇發出來,,甚至又些產品氣泡都還來不及產生出來,同時也使濃濃的混濁體停留在釉中___所以它是以一種使用窯燒"技術性"來達成的效果!
事實上,龍泉窯的乳濁狀態與真正是 乳濁釉的"鈞窯"以及"吉州窯"的一部份裝飾效果所使用的釉藥配方是不同的(吉州窯鹧鸪斑與繪綫的黃白釉料之裝飾效果)__(請參閱"陶瓷釉藥學"),
**"乳濁"這個名詞在英文中翻譯成"opaque"是"不透明"的意思,就好比我以前在畫畫的時候 所用的水彩顏料中,有一種就是不透明顏料,或是在顏料裡加了白色顏料的效果;剛好拿這個來比喻"乳濁釉",
而另一種透明性顏料,就像是"透明釉"了!! (不過在釉藥學裏,不透明釉並不等於就是乳濁釉,只是很接近);

更何況"龍泉窯"它還須擔負起一部份供應 宮廷使用器皿的任務,  所以有一些產品必須要與宮廷有著相同的概念才行! (但只有一部份,而不是全部供朝廷的"龍泉窯"都是), 而且宮廷的喜好,也會影響一部份民間的生產取向 ;
但官窯是小型窯(參考窯址報告, 這裡所說的小型窯,是與龍泉的大型龍窯相對比較而言),而龍泉窯则是大型窯,,這兩者它的產品窯燒效果上是有些變化的,, (參考研究報告,咨詢資深陶瓷師父),
只要對窯燒情形略有概念的人都知道,在同一次的窯燒裏 物件擺放在不同位址,或處在不同溫度變化時, 釉中的殘留物(結晶乳濁體)與氣泡都會產生變化,,
另外在更高溫,更強的窯燒還原氣氛的梅子青釉色裏,內含乳濁體變少變淡,或幾乎完全消失,氣泡大多上浮,釉面出現不同程度毛光(木光)(因為氣泡上浮後的擾光現象), 相同情形也發生在 粉青釉, 只是程度不同...

本人曾不只一次發現,在同一件器皿上出現有兩種或者甚至三種不一樣的氣泡,以及結晶體的乳濁產生不同狀況變化, 這類情形以體積較大件的器物較多見,有時碗.盤類的內.外側以及底部氣泡也有不同變化現象;
因為在裝燒時,放在不同位置 器皿的上下面,兩側溫度往往會有變化,這再次證明不同區塊的溫度變化就會造成這種差異......以一件東西就會如此,更何況一個大面積的窯裏!
本人多次查詢較資深的燒陶瓷師父, 證實是窯燒溫度造成的影響......


( Color depending on the PC will be error)不同電腦顏色會有誤差


龍泉窯的"梅子青釉"(Similar to"plum" immature color)產生扵南宋晚期,正當窯工技術.經驗處扵巔峰時期,發展出這種完美釉色出來,燒窯工匠使它的溫度比粉青更高, 使用更強的"還原焰"方法!
"梅子青"釉色意思是像沒有成熟的梅子不青也不黃,這只是一種顏色的大約概念,中國人喜歡使用比喻的概念,解釋某件事情,是對於這一等級產品的概念稱呼,事實上一整批產品燒出來的顏色不會完全一致;

傳說中鳳凰 是一種吉祥的長生鳥,製做上要看它的工,是否感覺栩栩如生?
牠的美來自扵對稱的比例,一種祥和安定感__的對稱, 瓶的盤口與肩部寬度對稱,肩部折線對稱,  還有瓶身上下兩段筒型的美學比例,以及肩部斜線的修飾角度....等等,





這是本人收藏的另一件所謂"乳濁釉" "龍泉窯" 鳳耳搥瓶
( This is another "opaque glaze" collectibles)


這些"宋代"與"元代"來自窯址的"龍泉窯"殘件破片,有些是所謂乳濁的,
有些則不是
Song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from the kiln site  fragment,
Some are transparent glazes, some are opaque(乳濁)


附圖__鈞 窯瓷的乳濁釉  "JUN Ware" is "opaque glaze"


附圖__吉州窯镸頸瓶 的捲草紋"乳濁釉"的效果,
"JIZHOU Ware", This is opaque glaze formulations
附圖__吉州窯,"玳瑁斑"碗,黃白色斑點是"乳濁性釉結構.
"JIZHOU Ware", This is opaque glaze formulations.


======================================================================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清代 康熙,青花開光山水人物大罐

A large blue and white landscape figures  cans,
Qing Dynasty "Kangxi"

(AD1662-1722)

high 40cm

高 40cm



概念___

17世紀是 中國古代青花瓷器史上的所謂"文藝復興期", 這個處在兩個朝代中間的銜接期, 出現了品質, 畫工具佳,藝術性又強的民窯青花產品, 素質甚至超越同期同類產品的官窯器,為歷代所僅見; 民窯青花的藝術性較強,變化大,技術門檻也較高, 自有其代表性,更為後世許多人所鍾愛!
 到了"康熙"晚期,許多青花器的瓶口邊緣上面會施上一圈 硬粉白釉 ,  這一種情形由於時代性明顯,且又難仿, 時間久了之後顏色會泛黃,並且經常會有剝落的情形,日後成為辨別康熙晚期青花器皿的特徵之一 !
本人對於青花的資歷:  因為我是學習美術,繪畫出身的關係,很早就收集接觸青花瓷器(因為這樣比一般人容易看懂青花) 至今已超過30年,從未间斷!
長時間,亦步亦趨從最基本的小型器皿玩起,一直到大型的盤子,瓶子,罐子; 接觸的物件多,看的資料多.....所以我看青花,決不是打游擊,蜻蜓點水,絕不是只憑感覺,背公式 ! !   
以前有句老話說: 要看懂青花,先學習繪畫三年, 為甚麼? 以前大陸市場未崛起,青花不僅數量多,並且仿品少,有出現仿品的技術也不好, 十幾二十幾年前青花的主要仿品,仿得較佳的是 元青花,及永樂.宣德青花......現在即使是幾百塊錢的民窯粗器,也有許多仿冒品 ! ......最近這十年才開始玩青花,特別是民窯系統的,很困難了! 
學習青花重要的是觀察它的每個朝代,每個時期的畫工,畫法技巧,風格,筆觸的轉折力道輕重(對畫筆的力量的掌控以及對於線條轉折力量的掌控與成熟度等等); 
以及染色(宣染青花)的方法與它的技巧的成熟度; 
其它的要素就是觀察胎質,釉的質地的老化以及時代製作工藝特徵的吻合!!
許多人不知道,仿青花比起仿高古陶瓷困難許多..它多了許多專業素養,長久的練習..如同前面所說;  歷史記載,"景德鎮"在明朝與清朝17世紀的時候有一些高檔的青花產品,是當時的畫家親自擬定畫稿或是自己畫!
更特別的是每一個人所畫出來的畫,都会有一個自己的印記,即使模仿的也是;
這就是仿冒青花困難的地方....因為一般人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不容易察覺出來!! .....比較容易仿的是元代青花的牡丹花,以及明代永樂,宣德的青花題材,因為這些比較制式化!!



2013年4月的廣告 在(典藏古美術)


表面粉白釉, 繪如意肩, 錦地紋開光大罐,一共四個景(繪兩面山水,兩面人物)
本件具典型康熙,胎.釉及青花筆觸特徵,胎釉緊貼,, 胎硬,釉潤,
青花也"滋潤",深沉入胎骨!
為何青花會產生油潤感 ?  因為 1,老化  2,青花上有一層透明釉, 釉老化,青花
也顯出潤澤現象.

(我是學畫出身的人,美術科系畢業,收藏青花瓷器超過三十年; 畫的對不對,好不好,東西是不是老,我都會看).
康熙青花分水(Different levels of color)表現法, 技巧主要用於表現實體渲染,著色; 先要畫出實體輪廓,以及大致的樹木,石頭紋路或簡單的"皴法"(肌理紋路)再用"分水"(Different levels of color)方法上色 ;
畫在瓷胎上只能預先調好分色,瓷胎不好上色,很快會把顏料吸乾,不容易畫;
這種畫法最早出現於"萬曆"時期, 自"崇禎"到'康熙''為全盛期,分色多的有五,六層,這件的構圖是開光插圖式,色澤有三到四個層次.




圖局部___局部細看,就如前面所講的,青花很潤澤,老化,並且不會漂浮;
"分水"Different levels of color上色分好幾個層次,先勾畫輪廓,之後在岩石的陰影部位加畫"皴法"(肌理紋路)最後再上色,  



玉璧形平底,內施白釉,留修胎旋紋痕跡, 這種細密深刻的旋紋,是清代初期許多器底的特徵, 到了清代晚期有仿冒,就是差很多,比較淺,胎土也比較鬆軟,多看就知道了;
護胎汁(protective layer)自然氧化,風化與些許磨損,康熙這類器型的底有些沒有護胎汁,有些有,
"護胎汁"(protective layer) 是以含鐵成份高的釉漿刷上瓷胎土的表面, 色澤有深有淺,有厚薄, 因為含鐵質成份高,它很容易氧化,老化,氧化後情形,色澤變得比較深沉收斂, 瓷土(胎土)的表面會有一層收縮感覺的皮一般(我們稱之為"皮殼" 氧化層 surface oxide layer) 許多人不會看這個特徵!!                           
   許多瓷器仿冒品(包含明清瓷)為何要接老器皿的底 ? 正因為老化的胎,老化的皮殼仿不出來具體的效果;近幾年在一些高古瓷,有出現仿老底護胎汁仿得像的, 那只是顏色像, 事實上不老,還很新鮮,也不滋潤,更沒有風化層!

========================================================================

類似的老件參考.. Similar original old creations


(類似的物件)
2004年11月香港CHRISTIE'S成交拍品, H36.5cm



(類似的物件)
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宮” 收藏
 "Topkapi Palace" in Türkiye Collec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真的老器的底____

(舉例) 康熙青花大罐底,真舊皮殼,胎旋紋細密,沒有護胎汁,
黃褐色是原始燒成之後的火石紅已經變老,(現在的仿冒品使用人工塗抹上色). 



(舉例)  康熙青花缸__老胎皮,旋紋清楚,有使用痕跡, 沒有護胎汁




康熙 青花梅瓶, 器底旋紋細密,有已經老化的深褐色護胎汁,
The bottom of the vase,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Beijing Palace Museum ).


(舉例)康熙青花筆筒__真皮殼,旋紋細密, 有刷一層薄護胎汁,
以及长久使用的痕跡,
(圖取自中國大陸網站)


康熙瓶器底,老胎皮,,帶有典型旋紋, (沒有護胎汁),
圖取自Stheby's網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代仿 康熙青花器的底 ___The bottom of the counterfeit jar


(下列樣本取自仿件市場,及大陸網站)



新仿康熙大筆筒 未人工做舊前原樣,__完全沒有老化皮殼,


新刷淺褐色護胎汁,色澤新鮮,未氧化,


新刷淺土褐色護胎汁,並加上人工抹土

人工塗抹上去一層泥土仿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件分水畫法,人的表情一致,整體山與岩石層次不清楚,
畫工機械呆板不成熟,
尤其是樹木植物的點景,


上圖__ 器底旋紋做很刻意,胎質乾澀,粗糙, 伪造沾土,土沁做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緒模放康熙 的例子____






(上面兩張圖)___這是典型的一種"光緒"仿"康熙"人物故事棒槌瓶,
很有老相,畫工很好!
但與康熙比較,釉質,胎質,畫工筆觸不同,
光緒時期模仿康熙是有名的,而且刻意仿很多康熙____
本件的白釉較厚也滋潤, 但比較軟,胎質也鬆軟, "康熙''是不會這樣的,
這是一種時代特徵,
就像指紋一樣,時代特徵是跑不掉的!!   
其次畫工雖然工整,
但筆觸與線條的轉折力道不够,比較軟弱, 畫表現拘束,這是因為你要仿別人,
你不是原創, 而且清代 模仿'康熙"的青花一向如此!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金代 定窯 外刻變體蓮瓣,內刻蓮紋大碗

一件極富藝術性的定窯大碗___


Ding Ware  Carved lotus petals large bowl,
 Jin Dynasty

(AD 1115-1234)


Hebei, Quyang County

Height 12cm ,  Diameter28.8cm


本件熟坑, 覆燒,滿釉,器形飽滿敦重, 內刻折枝蓮花葉紋,外刻平行變體蓮花瓣紋,內外呼應,藝術性表現極強,
它的釉很厚潤,深奶油色的色澤,雕刻的手法非常靈活自然蕭灑, 沒有一點刻意做作修飾,
定窯碗外部刻蓮花紋呈現的方式有: 直接刻畫出蓮花紋,一是刻出重疊的花瓣紋,一是刻出變體的抽象平行蓮花瓣紋, 以後者數量較少;
這種近乎抽象的變體蓮瓣紋表現方式,在北宋早期至金代流行於北方的磁州窯系以及定窯,
而本件從釉質,胎質,體型及制作工藝特徵,還有蓮花葉紋的風格看,兼有北宋及金代之特徵,而由它的胎與釉的質地,和窯燒的特徵來看,約屬於金代中期後的產品;




2013年1月 廣告













定窯刻花大碗 D33cm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這件由做工來看應為供奉朝廷的"官器"__(不能講官窯,
因為定窯只是供奉朝廷,不是朝廷設的窯).


河北省 考古研究所藏__白釉深腹碗


北京故宮藏,定窯窯址出土同類型破片


這類深腹直口碗,算是定窯比較有特色的產品,一般都有著外撇或寬沿的唇口,
尺寸約在17公分至33公分之間(以20幾到30幾為主), 北方其它窯口較少見到這類形式
大尺寸的深腹器皿,,
定窯這類外刻蓮瓣深腹碗器皿,有洗或碗兩種形式,也有一定的數量,洗的底部較寬平,略寬過圈足,有的是平底臥足,呈斜直璧,,                                    
本件為碗的形式,圈足.直口深弧腹,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 大小形式與本件相似,高11.5cm, 口徑28.1cm ,圈足口徑比例也與本件接近,比例一般約1:2.3 ,另一種洗的比例 約為1:1.8 (註一), 只是台北故宮的這件外璧光素,內刻水草魚紋,

外刻變體蓮瓣的這種大碗傳世品較少,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一件, 美國舊金山 "亞洲藝術館"收藏有一件,直徑為33公分,
其它大部份見於深腹碗或缽,, 北京故宮藏定窯址破片中有一件定名為"缸"的器皿破片,
但依破片本身形體比,此之所謂"缸"應是餐具器皿一種,

本件色澤牙黃,微帶灰, 有施兩層釉汁現象,釉質極為滋潤沉斂,,工藝質樸洗鍊,不假作做,
內刻蓮花葉紋,工藝精湛,刻工流暢生動,深淺有致,毫不遲疑!

(註一)在民窯器裏比較沒有嚴格的"型制"規範,尤其是高古瓷器, 但 一般如果這個窯口曾經有供奉過朝廷, 或是"官搭民燒"的話,連帶的比較會受"型制"的影響! 但也不是絕對!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南宋 建窯__大白點斑 兔毫盞

A rare white spotted "Jian Kiln" Tea bowl, 

大白點斑是"建窯"中比較少見的品種

(White Speckle, not simulation " partridge"鹧鸪)

  Southern Song Dynasty (AD1127-1279),
  Fujian Province, China



直徑:12.5公分,   高: 8公分
diameter:12.5cm ,   height:8cm



關於這一件收藏品.. "建窯"大白點斑兔毫盞, , 胎土深灰黑色,接近底部露胎的地方 因為氧化與土沁色外皮呈現褐色 ;
關於這種稱為 大白點"鹧鴣"斑兔毫盞,根據現有資料這是建窯盞的品種當中最為稀少, 就連世界各博物館都未有完整件收藏 !

本人曾檢視過兩件這種盞的破片殘件: 一件是黑釉兔毫的(見附圖),這件殘件看來大白點很清楚,但是白點的外圍跟黑釉接觸的邊緣比較漸層融合,並不是突兀的浮在上面;而且白釉點卡得很深 ;
在福建"建窯博物館" 裡收藏有一件從窯址收集到的 大白斑點碗的殘件 (請見附圖), 從這一個殘件觀察上面的白斑點 好像是在原有燒成兔毫碗之後再第二次加上燒成 ;
本人收藏的這件"鷓鴣"斑兔毫盞, 很顯然它是一次性燒成 ! 也就是這一件的兔毫與白色斑它們是一次燒成 !!
它的白斑 跟底釉以及兔毫完全深沉的融合在一起 ,甚至有少部份 兔毫斑紋蓋過了白色斑點,白點邊緣也是呈漸層狀的狀態,,
附圖的這件窯址出土殘件,它的圈足高台 修的不是很刻意工整, 也是跟筆者收藏的這件相似,
其次,本件是以完美的還原燄狀態燒成,內側呈現藍色兔豪與藍色的數個窯變釉斑!


( Not yos imitate the "partridge" feather )....May be related to "Jizhou Kiln"

 這一種大白斑點的建窯茶碗(盞) 原本是不是為了要模仿"鷓鴣"鳥白色羽毛斑紋呢 ? 我認為應該不是的....我認為它只是當時創造的另一種產品 ;
 這方面可以拿同樣是建窯的其它類似產品做比較 , 例如: 有大斑點褐色斑碗(鐵鏽斑) (附圖B), 或是"吉州窯" Jizhou Kiln 的斑點碗 (附圖C ,D );
就地理位置看, "建窯"與"吉州窯" 兩個窯的距離非常接近, 互相模仿學習是很自然的 ; 可以說,如果仔細觀察大多數的窯口, 無論是器型或圖樣 ,你會發現都有互相學習,模仿的情形 ,這是非常普遍的 !

因為稀有,仿者趨之若鶩,但其實談何容易...
仿冒品都是二次燒,,一部份是新燒製 的兔毫碗再加白色斑第二次燒,,有一些較高級仿的是以舊的老件再後加白斑點再次入窯以較低溫烘燒,...所以為什麼仿品的白斑點都是飄浮在上面 ?
如果要把兔毫與白斑同時燒出來,確實不太容易, 因為這兩者之間的形成溫度有差距 ; 
白色斑點所使 用的釉, 它的材料成份帶有乳濁性,並且含有較多的"長石""Feldspar" 比較濃稠 , 性質上與鄰近的"吉州窯"(Jizhou),的白色斑點碗相接近!





( 收藏品 Collectibles)



(上面白點是原燒,而非後加, 深沉於釉裏, 並且上面還覆蓋兔毫斑 )

老化皮殼包漿,溫潤自然  Surface layer of aging Very moist, soft



實際胎土是深灰色, 表層受氧化與土沁成為褐色
(The actual clay carcass is dark gray )


Kiln unearthed  (窯址出土殘件,碗內側則有較多白點,
白點卡得很深與黑釉融合, 黑釉呈網狀開片)

窯址出土  Kiln unearthed
(福建省博物館 Fujian Provincial Museum
 )




附圖 C. 吉州窯  Jizhou Kiln bowl, White Speckle



附圖 C-2



附圖D. 吉州窯 Jizhou Kiln bowl, White Speckle



建窯油滴盞 Jian Kiln "Oil drops"
事實上"油滴盞" 才是真正所謂的"鷓鴣"斑
"Oil drops" is the real so-called "partridge" spot

鷓鴣鳥 partridge  (照片取自網路)



===========================================================================================================================================

仿品舉例_____

Examples of fakes_____







(附圖:老胎二次覆燒__上圖仿品的白點已經產生剥離,還有部份脫落, 
下圖的胎足覆燒過後呈現干澀的情形,,土垢是人伪造的)

Old finished product, second burning



新燒兔毫碗 再加白斑點  Fake second time plus white